在中國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計畫中,國營企業(國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中國國際港灣公司、中國鐵道建設公司、中國交通建設公司等,皆反映中國現代化基礎建設的實力。中國國企就像歷史中的東印度公司,不管是荷屬、法屬或英屬東印度公司,背後都有國家力量在支持,並鼓勵前往亞洲市場。這些東印度公司必須先佔領某地做為根據地,然後將在地產品送往母國,且仰賴母國在地市場消費,公司利益完全依賴貿易間的價差。除了香料、茶葉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印度與南亞地區的紡織品和棉花。這些來自印度的棉織產品,不僅顏色鮮豔,價格也十分便宜,很快就成為歐洲消費者的新寵,但卻意外地嚴重衝擊到歐陸本地傳統的毛織品、絲織品的銷量。這類貿易方式是母國透過東印度公司與殖民國之間產品貿易的連結,東印度公司是南美洲「依賴理論」(dependent theory )「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mpany,MNC)的前身,透過國家、在地菁英聯手把這些被殖民國家剝削而得的利益輸送到母國去。東印度公司將殖民地所生產的香料、茶葉或利用廉價勞動力,壓榨殖民國的經濟利益往母國輸入,若對比當代商業模式,在某些程度上,東印度公司只是母國企業對外尋求低價產品的採購貿易商。東印度公司是國家有計畫扶持的跨國公司,不僅有自己的軍隊搶占或控制原物料生產地,也透過商業與政治力侵入各國進行殖民,以攫取最大的經濟利益,並將原物料與資源送回母國。一帶一路的中國國企則是透過金援方式進行基礎建設,鼓勵吸納沿途各國的獨家產品,但這些在地產品有多少是中國國內市場所不能取代,必須通過修橋造路的基礎建設來獲得?還是基於輸出剩餘產能,試圖將找尋「在地特產」給合理化?中國國企與東印度公司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國企不需要採購商品進口到國內,不仰賴國內市場消費,不賺取價差,也不連結母國與殖民國產品貿易的往來,但神奇的是中國國企卻可以獨立且成功地運作。不管是從中國運送建設機具與工作人員,或是透過交通建設創造出更多新的城市聚落,然後吸引更多的中國人來到當地投資與置產。這些交通基礎建設,不僅是受到在地國政府的重視,獲得在地菁英支持,也將成為執政者連任的重要「政績」,甚至這些基礎建設計劃逐步地影響到沿線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預期中國國企未來可能會面臨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當中國國內經濟成長力度逐漸衰退,或是中共中央面臨重大的政治變革時,在海外的國企沒有辦法獲得更多來自國內奧援時,在海外的國企是否會跟之前的東印度公司一樣,突然消失在歷史的舞台?第二種可能是專門為某些特殊階級利益或攫取某種原物料,具有買辦特質的國企,這些國企憑藉著專業技術或特許利基成為不可被替代的專業型買辦企業,其經營的項目,在政治與領地上又更像是一種新型態的「租借」,可以獨立存在該國的平行空間裡。第三種可能是在有些國企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獨立運作,無須借助中共中央的支援,這些國企光靠基礎建設和港區的開發計畫就足以維持,或與當地企業組成「合資」跨國公司,既然是合資企業,自然就不用太理會來自母國的指令。第四種可能的是有些國企獲得更多特許權力與利益,隨著全面性的擴展基礎建設時,國企也滲透全國展現實質的影響力。就像是成吉思汗的汗國一樣,隨著基礎建設的進行直接穿刺進入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形成為一個特殊形態的中國式汗國,所穿越之處因交通建設開發而形成新興商區聚落而永久存在,不再由中共中央所掌握,甚至有可能成為蓬勃發展的企業式汗國。2018年美中貿易大戰期間估計已有廿六家上市公司由「民企」轉為「國企」,出現多數股權轉由國有資本掌握的窘境,即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之前分別在東北三省和浙江考察時,提到中國民營和國營企業的發展時,特別澄清中共中央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保護」非公有經濟發展,但已被視為是對近期中國「國進民退」 恐慌的一個「策略性回應」。但是,在這股「國進民退」浪潮下,中共中央會放任在海外從事基礎建設的國企,讓他們日益壯大直到無法掌控?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hengcang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